谈起各类“文体”的美感 ,社会上流传着“喻花”、“喻人”两种说法。“喻花”说:文学作品是桃花艳艳之阳春;记叙文是榴花灼灼之盛夏;论说文是菊花凛凛之肃秋;而公文 ,则是雪花飘飘之残冬了。其二“喻人”,说:文学作品 ,是春心初动、情窦乍开的少女;记叙文 ,是风姿粲然、雍容华美的少妇;论说文 ,是晚秋薄暮、红衰翠减的徐娘;而公文 ,则是苍颜白发、蓬头垢面的老妪。果真如此吗 ? 如果仅从“文学色彩”上看 ,也许是这样;但是 ,文章的审美活动并非仅仅局限于对“文学色彩”的欣赏 ,而应当是从文章的文体个性及其具体表达需要出发 ,对文章内容美和形式美作出的多方位、多视角的综合性评鉴活动。以此标准 ,上列说法不能说不是十分浅薄的偏见。
5 {2 W/ ]) { h5 c1 y
1 ^& q: R4 Z1 L& T& o公文有两种社会价值 ,一是用以处理公务的“实用价值”,二是让人获得审美愉悦的“美学价值”。实用与美并不矛盾 ,正如衣服、饭菜是最为“实用”的东西 ,人们总爱将使用它们说成“享用”,就是因为在使用的同时 ,能兼而获得某种精神愉悦与审美享受。为了最充分地扩大其“享用”功能 ,人们分外注重衣服的“装饰美”和饭菜的“色、香、味”,就连最普通的家常便饭 ,也常常有个“美”的讲究。这些现象 ,形象而深刻地昭示给我们这样一个美学道理:在现实生活中 ,人们总是不以“实用”为满足 ,而是要在实现“实用”价值的同时还要追求“美”。尽可能地将实用与美统一起来 ,才是人们所倾心向往的目标。( Z W8 F9 J# ]; R# d( l
& m; o/ `+ |* d- s1 h8 d1 A' e( Q
人们对于公文的要求也是这样 ,在阅读文件时 ,读者并不以获得了某种观点、意见、办法为满足 ,总还希望通过阅读文件满足部分审美渴望与审美需求。古人主张“言以载事 ,而文以饰言”(欧阳修语) ,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境界《古文观止》; 200 余篇精品中 ,竟有一半以上是奏议、策论 ,这些旨在经世济民、兴国安邦的古代“公文”,正是实用与审美高度统一的典范之作 ,为当代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迪。在当代公文写作中 ,充分重视公文实用性的同时 ,万万不可忽视公文写作的审美追求。0 B# I3 Y$ I( A4 F9 T9 k
" @' h& x) c* s; j
公文写作的审美追求 ,集中表现在“内容”与“形式”两个范畴下的五个方面 ,即:主旨的“崇高美”、材料的“真实美”(以上为内容美) 、结构的“整饬美”、语言的“精练美”、风格的“典雅美”(以上为形式美) 。兹分述如下:
! s# f, \- ~" S7 ~- Z: l
~2 k! N& W6 u a( `崇高美
- u7 j& h @. O" }# ^* g, l* g
; z! u( b- u& ~5 n
8 m: c% F' |, x2 n
2 O" h/ a1 w) L, W( O真、善、美 ,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。法国批评家布瓦洛说过:“只有真才美 ,只有真才可爱。”《诗的艺(术》) 而孔子的所谓“先王之道 ,斯为美”《论语•学(而》) “里仁为美”, 《论语•里仁》( ) ,以及孟子的“充实之谓美”《孟子•尽心下》( ;充实 ,指扩大善行) ,都是将善德、善行作为美的标准。可见“真善美”是一个不可分,割的统一整体 ,真与善是美的基础 ,而美则是真与善在实践中的体现。表现在公文写作中 ,所谓“真”,即指写作材料的真实性 ,所谓“善”,则集中体现在其崇高的立意 ———社会功利的目标之中。
% S$ j) Q# q5 D% u
/ y5 B5 P, L' M8 r: `公文的立意 ,从总体上说 ,应该立足于政府和人民改造自然、改造社会的伟大创举 ,立足于我国改革事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建设 ,去运筹决策、指点江山、激浊扬清。这种立意集中反映着公文作者的崇高理想、崇高观念和崇高感情 ,折射出“崇高美”的绚丽光彩;反之 ,便不美 ,甚至是丑恶的。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于某地的一桩怪事:某单位的一位女职员因年轻貌美且善饮能言 ,遂被领导指派为专业“陪酒员”。每逢迎来送往公款吃喝 ,总要由她劝酒陪饮。不料在一次迎接上级检查团的宴会上 ,她由于饮酒过量而中毒死亡。事后 ,她被认定为“烈士”,有关善后处理的“决定”中 ,称誉她“向事业献身芳心不死 ,为巾帼争光浩气长存”。如果仅仅孤立地从修辞色彩上看“决定”中的颂词简练精粹, ,对仗工整 ,文采斐然 ,不能说不是“秀句”;但是从公文的立意看 ,这种蔑视法理人情、违背党和人民意愿的“决定”,则是十分荒唐、拙劣而丑恶的。
; @1 F$ C0 n5 m0 z+ h
! } {# t- l2 c* A真实美% R: j. P$ M1 e: M" \/ K- l$ s& v% A
% c! ]2 S9 v4 r f) R+ e$ y# W* W# F- u: S
! o2 o8 J, i5 Y
在现实的公文写作中 ,材料失真、掩盖问题、谎报政绩的现象时有发生 ,这种公文怎能获得群众的认同和欣赏呢 ?
3 `6 K, C; D# \- E$ p; _6 t# k- O1 b$ x* q7 M4 I
干社会主义 ,要靠真理 ,靠真才实学、真枪实弹、真心实意 ,求真务实、实事求是是公文接受对象的衷心愿望与审美追求。随着社会民主意识和公民参政意识的增强 ,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和领导决策的真实意图;基于 58 年“大跃进”、“浮夸风”以及“文革”期间“假大空”作风的恶劣影响 ,社会上早已积淀起一种十分沉重且十分强烈的“厌假”、“恨假”的泛化的心理 ,为了取信于民且让人赏心悦目 ,公文写作则必须说真话、报实情、讲实用、求实效 ,追求最高“真度”和“纯度”的美学境界。$ E6 E9 F; j; p5 X0 I
" T$ p) X* Z- Z& J! Y* B: ~/ I
公文的“真”,主要体现在材料的使用上。凡是写进公文的材料 ,首先必须是经过调查、核实的十分确凿可靠的材料 ,哪怕是一个数据、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也不可轻易放过;其次 ,对材料的审视还应注意“局部真实”与“整体真实”的统一 ,谨防“以偏概全”,凡是以其代表性特征写进公文的材料 ,必须是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 ,决不可用局部的、特殊的个案 ,作为决策与行文的依据。. P4 }+ t% z$ ]; P% ]
; V7 l/ i, q" U% A- _2 l
整饬美
1 @0 C6 v0 A$ W# |3 z) O, c
9 t8 C& L9 d! N) U+ _6 ]9 W
# s: [- x& _1 |/ I/ _3 D, t/ v8 @/ f* i3 |6 F& T4 P
所谓“整饬美”,是就公文结构而言的 ,它要求公文的章法布局要规整有序、条理清晰 ,有让人爽目怡神的美感。
9 a* ~8 W; \8 i& ^
- u% ^ k! c1 F( w A首先 ,公文章法分外讲究“程式性”,即每种每类公文 ,都有约定俗成、相对稳定的“构文程式”。比如“表彰通报”,常依“陈述事实 ———分析评价 ———表彰决定———希望与要求”的思路去组织文章结构。按照这个程式去写 ,文章就会既实用又规整 ,让读者从中获得美感;不依这种程式去写 ,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,让文章失去美感。
, A2 e% D7 w/ O* A6 H8 {% [. c) h3 y- u1 X) [
其次 ,公文分外讲求“条理性”,常取“分条列项”式的表述形式 ,给人以“纲举目张”的清晰感。此外“段,首撮要”的设置 ,则进一步增强了表意的明晰度。所谓“段首撮要”,是指在一个段落或一个条款的开头 ,以十分简要的文字概括该段、该条的主旨或提示该段、该条的内容范围。例如:
6 e) [! B: q6 l8 J J6 W$ t
; {4 M8 E; ?- \/ Q( V 加大对观光旅游农业建设项目的投入。观光旅游农业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。市、县区要作为扶持的重点 ,分别列出专项资金 ,用于项目基础设施的扶持投入或贷款贴息 ,各级计委、农业、林业、水利、交通、供电、电信等部门 ,要根据职责分工 ,对市里规划建设的重点给予积极支持。 p+ F" U' N5 u) ^0 @, S& v1 J1 m
' I U! M, z& h4 ?/ }首句为“段首撮要”,概括了一段主旨。它能让读者迅速便捷地抓住要领 ,给人以重点分明、眉目清晰的美感。7 k! O& j8 N1 n% t: a9 _1 f
- o: R% v$ N0 y; R! }
再次 ,公文的“整饬美”还表现在统一的格式规范上。本文由老秘网推荐,比如《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》规定, “公文: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、紧急程度、发文机关标识、发文字号、签发人、标题、主送机关、正文、附件说明、成文日期、印章、附注、附件、主题词、抄送机关、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。”对于以上每一种“格式要素”的标识方法、排印规则、行款要求以至字型字号等《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》, (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)都分别作出了明确的规定。只要能严格遵循上述法定的格式规范 ,那么 ,制作的公文必能给人以布局合理、整齐划一的和谐美。' T- x! W5 _9 T1 l/ y. K8 k- t
! ~( g2 K+ |4 b精练美
2 Z! {6 E+ H2 p3 Y2 v7 r; I' V
5 [( K+ _* d: `2 q- h% Y8 z! Z
. K- f/ M [# |7 u; w! U
. m, k2 X. ]3 _+ m$ v5 E( X' s0 S语言精练 ,本是一个普泛性的表达要求 ,但是对于公文写作来说 ,它却是一个需要着重强调的特殊要求 ,因为公文最讲究“时效性”。而且 ,也只有做到言约意丰、简练精粹 ,才能弥补公文语言因排斥形象性而造成的“文采”匮乏 ,否则 ,公文必会让人望而生厌。
+ B& g: V9 D1 u0 k3 _
j! p) J1 Z2 T- q' _& q0 f公文要“精练美”,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! K. K5 R! g9 Y2 e/ B- d
5 J' Z6 M" b b' \1 Y" p. `一要坚持“直截了当”的表述原则。即起笔别拉架式 ,应“开拳就打”;收笔不要粘糊 ,要“言尽意止”;应尽量将可有可无的字、句、段删去 ,毫不可惜。二要注意使用“概述句”和“论断句”。对事实的陈述不要过细 ,交待清原委即可。表达观点时一般不要展开论证 论证推理的过程应隐含在公文写作之前的,“决策”过程中。公文的议论 多以“论断句”的形式出,现 ,即只“断”不“论”或少“论”。) [: D7 _1 s' M7 Z
$ I( o5 j0 h0 ]3 x
三要恰当使用成语、警句、习惯用语以及某些稍带文言色彩的词语。因为这类词语比一般词语更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。例如“谨专此函请: ,望予批准。”这是个习惯用语 ,常用作“请批函”的结语 ,又略带几分文言色彩 ,意思是“恭敬地专门写了这份公函向你们请求: ,希望你们予以批准。”从此便不难看出习惯用语的简洁度和概括力。
9 S. a0 q, \4 ^, V6 A4 H& W$ a' z2 s) t2 i: _
四应以准确明白为前提。因为仅仅为了“精练”而压缩文字 ,让人无法明确文章的内容 ,亦不可取。比如某单位的一则会议通知:* |" D1 F, }: P) ~
6 `9 k: r+ ?$ _) {& \$ R+ i
全体职工:- U7 G3 y& H/ I n: c8 `0 ?
+ F. ^/ V$ S7 ^兹定于3月5日召开科研大会 ,请届时参加。
; Q! S# R# e; Y/ }. b k( N7 _ b2 z. C$ J* ^% Z
×年 ×月 ×日(印)! R* ^3 l4 p# d, [
0 V. {) x' p7 o2 i6 ~1 A) |9 E全文不过20 余字 ,简则简矣 ,但是否说清了呢 ? 是 3月5日的上午还是下午 ? 几点几分召开 ? 在什么地方召开 ? 需要大家作些什么准备 ? 这则通知警示我们:千万别干“省了盐 ,瞎了酱”的蠢事。# _0 A! l e9 j4 _; n3 |- G
$ u0 W# g9 D! K. D典雅美
E; H0 O# Y; p. x, |& X
/ h. X( M, @# d* D) r! v! c
- f2 [( Z2 B1 T% [! e4 h9 K9 m* B: k! \8 L
|